3月20日—3月22日十大配资,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中央社会工作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
本次活动以“奋进新征程激发心力量”为主题,来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主管单位领导、行业资深专家学者、医疗卫生行业从业者、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代表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问题与挑战,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致辞中首先介绍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由来。他指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人类健康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1947年成立时就强调人的健康分三部分,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特别是二十大报告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在中国历史上属于首次,在世界历史上也不常见。这背后,是近年来国家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大量支持性政策和文件:从2004年开始,中央补助地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卫生项目对各类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全过程、连续的精神卫生服务;201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的意见》和《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为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其中,2004年启动初期的“686项目”,即中央补助地方卫生经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是在国家卫健委指导下,由国家精神卫生办公室的几十位专家团队来协调全国的精神卫生工作。到如今,每年投入的资金达到10多亿元,累计已经投入了几百亿元,为600多万患有精神障碍的病人提供康复、治疗和服务。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患有精神障碍或失去自制力的病人,能够得到社会、国家、社区的康复照顾,很多地方免费提供药物治疗。这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的表扬。
2019年,我国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开展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严重精神障碍的各类治疗已经覆盖了全国所有区县。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这一成功经验向全球推广。2018年、2019年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地级市接受了试点,当前试点工作已经进入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的阶段。
“如果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安心工程,忽视了社会文明建设,忽视了社会平和心态的建设,很可能就会造成不平衡,这也是导致在很多地方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出现一些事件的原因。”陆林指出,要打造社会和谐、社会文明发展的生态环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希望能把一些先进城市、先进试点的做法在全国普及和推广。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两点意见和建议:一方面,体系基础仍不牢固,对专业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在高校里做心理治疗等心理服务工作的老师没有编制,缺乏对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督导师的专业培训和考核机制,对病人的心理健康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可借鉴国际上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来指导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很重要,要有专业的技巧,经过专业的训练,由专业人员去做。不是一个人抑郁了,我们告诉他你不应该抑郁,我给你把饭端上来,有吃的、可以上班、可以拿工资,就不抑郁了,不是这么简单。”陆林强调,专业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基础,希望有更多专业人士来从专业角度来促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大配资,共同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和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